• 微信微信
  •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我校举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10/22 17:52:14

    1《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新闻发布会.JPG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新闻发布会

    2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主编孙先科致辞.JPG

    校长、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主编孙先科致辞

    3郑州师范学院副校长、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主编蒋丽珠答记者问.JPG

    副校长、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主编蒋丽珠答记者问

    4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喻新安答记者问.jpg

    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喻新安答记者问

    6《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正式发布1.JPG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正式发布

    5众多媒体关注蓝皮书发布.JPG

    众多媒体关注蓝皮书发布

    1022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我校新近推出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正式发布。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办主任崔源主持,社科文献出版社城市和绿色发展分社副社长王玉霞,校长、蓝皮书主编孙先科,副校长、蓝皮书主编蒋丽珠,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蓝皮书执行主编喻新安,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蓝皮书执行主编陈耀等,分别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是我校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与全国3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联袂创研推出的第4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这部蓝皮书在创研主题和内容结构安排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亮点。

    一是皮书主题鲜明,视角新、站位高。这部蓝皮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双循环格局下的特大型城市建设”主题,在客观评估20209个国家中心城市和其他7个超大特大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和成长性态势,系统反映了这些城市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效,反映了这些城市以新型城镇化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等举措,为新形势下特大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经验借鉴。

    二是聚焦特大型城市建设问题。超大、特大型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扩大内需、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皮书在对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和成长性指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对深圳、沈阳、杭州、深圳、南京、青岛、济南和东莞的建设现状分析,同时在案例篇和探索篇增加了对北京、重庆、西安、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和杭州、合肥等代表性特大型城市中有特点、特色的创新举措,以及特大城市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索。

    三是深入研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以更多的精力和笔墨,研究、探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问题,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创研以来持续彰显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今年蓝皮书的突出亮点。这部皮书在城市篇中,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数字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城市枢纽功能稳步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持续强化、城市吸引力不断释放、区域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等6个方面,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作了较系统的呈现。在此基础上,皮书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态势作了系统研判分析,揭示了2020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特点,并对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作了较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对策建议。此外,皮书还在案例篇和探索篇中,分别就郑州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推进郑州“四路协同”以及郑州后发赶超等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诸多可资参考的咨询建议。

    四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稳中有升,总体差异收敛,后进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从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经济实力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1.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8%,较六普、五普分别提升了1.42.7个百分点。2020年九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19.4万亿,约占全国GDP总量的19.12%(较2019年提高0.04%),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6万亿,占全国的20.04%,较2019年提高1.7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国家中心城市保持较高的人口吸引力和经济实力。2020年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对比上,北京建设指数(0.6184)仍稳居第一位,上海(0.4895)排第二位,广州(0.4022)、重庆(0.3654)分别排第三、第四位,第五和第六位分别是成都(0.3195)和西安(0.3100),郑州(0.2564)、天津(0.2333)依次位列第七、第八位,作为疫情防控中心和重点城市,武汉(0.1395)的建设指数位居末位。从层次上看,北京、上海、广州仍处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排头兵;重庆、成都、西安位列第二梯队,分别在文化建设、绿色发展、科技驱动、对外开放等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郑州、天津、武汉处于第三梯队,多数指标与前两个梯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2019年建设指数相比,北京与上海指数略有下降,但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变,武汉之外的其他六个国家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趋于收敛,说明处于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城市发展步伐在逐步加快。成长性指数方面,2020年位于第二梯队的成都和重庆分别排在首位和次席,原来处于第一梯队的广州排名第三,上年处于第三梯队的郑州排名第四,天津、上海、西安分别位居第五、第六和第七位;北京和武汉成长性指数均为负数,分别排在第八和第九位,这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武汉疫情防控密切相关。

    五是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指数大幅提升,建设指数排名提前。近年来,郑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根据年度测度结果的横向比较,郑州科技创新功能在国家中心城市队伍中处于靠后位置,但排名在逐步提升,20192020年两年均越过谷底,提升进位。在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上,2020年,郑州科技创新功能成长性位居国家中心城市第2位,其中,科研要素投入和创新资源的增加有力促进了郑州科创功能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六是提出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这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的又一看点。皮书既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变化带来的影响,指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带来的风险挑战;又深入分析了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指出了当前我国在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面临的重大风险,同时着力分析了当下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特大城市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特大城市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并针对各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提升枢纽功能、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扩大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