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萦怀 万事不难(人民论坛)
这几天,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基层一线,察看群众真实生活状况,手拉手倾听百姓心声,面对面听取基层干部意见,在寒风中传递了亲民务实的暖流。
在河北阜平,习近平同志走到困难群众家里,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在湖北恩施,李克强同志问群众有什么“恼火事”,把大家反映的孩子教育、乡村公路等难事一一记在本子上。刘云山同志在调研中深情阐述群众立场,提出做决策、定政策都要想到老百姓的利益,学会换位思考,多听一听普通群众的愿望,多想一想老百姓的感受。
这些关切的询问、真诚的交谈,展现出百姓萦怀的深沉情感,启示我们做工作干事业,不可无百姓情怀;做决策谋发展,不可无百姓视野;评成就论政绩,不可无百姓标准。
现在,各级干部都在改进作风,有的会短了,话短了,应酬少了。但这些改变最需要的还是在内容上见功夫。多察基层实情,多听百姓心声,多问计于民,改进作风的举措才能奏效,联系群众的目的才能达到。转作风转出百姓情怀、百姓视野、百姓标准,就能形成为民务实的价值导向,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脱离群众,往往是从空间上的距离开始的。“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这忙那忙到没有时间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尘,越忙可能离现实越远,再忙群众也不一定领情。很多时候,实地看与不看不一样,只有看到真实状况,才会留下真实印象、激发真实情感、发现真实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同志会说“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
百姓萦怀,万事不难。中国很大也很复杂,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情况错综复杂。有的干部很想做一番事业,却不知从哪里入手、干些什么最好。有的人忙忙叨叨,到头来却落个群众埋怨、意见不少。干工作,计将安出?接地气,干部才有灵气;接地气,工作才有底气。放下架子与身段,听一听百姓需要什么、盼望什么、急难事是什么、窝心事有哪些,工作的思路就有了,发展的重心就有了,改革的路径就有了。问计于民,可干的事情太多了,这些事只要干下去、干到底,就都是大功一件。
群众利益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原点。只有从群众中来,才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只有到群众中去,才有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级干部的案头连着田间地头,心里装着群众的安危冷暖,再多的困难也能够克服,再难办的事情也会有出路。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改进作风不是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而要润物无声,在百姓那里开花结果。哪里的群众与干部最亲、得实惠最多,哪里的干部作风就转得最彻底,哪里的发展就会有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