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微信
  •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 当前位置:首页|党的创新理论|正文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新十八谈•命脉篇

    发布时间:2012/10/11 9:00:00

    水润中原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一部中华文明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治水史。兴利除害、治水安邦,是其中永恒的主旋律。

      水乃命脉,古今皆然。离开水万物就不能生长,离开水人类就不能生存,离开水社会就不能前进,离开水一切都无从谈起。

      水之兴,利在经济建设、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水之患,事关黎民存殁、社稷安危、文明兴废。古之善为国者,必先治水;如今发达之邦,定兴水利。

      中原因水而兴,亦受水难之困:资源不足、污染触目、浪费严重、危机潜伏。保护,刻不容缓;兴水,重任在肩。

      水润中原,可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粮食安全,兴水是根本出路;社会发展,兴水是基础支撑。加快发展、推动转变,务必量水而行。

      水润中原,能打牢生态保护的屏障。生态安全,治水是关键环节;山川秀美,治水是当务之急。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务必循水而治。

      水润中原,便夯实民生改善的基础。饮水安全,水利是民生所望;供水保障,水利是民生之盼。着力民生、促进和谐,务必顺水而为。

      建设中原经济区,应常思水之重;走好三化协调路,要常怀水之忧;打造粮食核心区,要常修水之基

      兴水利,就要有胸怀天下的责任与使命。推动经济发展,造福中原百姓,维护国家安全,夙兴夜寐,不忘水利事大;

      除水害,就要有心系苍生的大爱与良知。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饮水能否安全?居安思危,不忘水利事急;

      定水策,就要有振兴中原的远见与智慧。大兴农田水利,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宵衣旰食,不忘水利事重。

      读泽原的《丰水兴利保发展》一文,不由得想起一段感人肺腑的歌词:童年时,你就是地图上的一条河,长大了才明白你给了我很多很多。我的血管里流动的是你的血,我的子孙相承着你的脉搏。你的乳汁没了,我的喉咙也干裂。你不息的流淌给我永远的收获,你我之间的情感怎能割舍……我的无知,曾让你心痛得流血;我的无礼,让你的愁怨无处诉说。我知道对你的责任无法推卸,我应该敬你爱护你,我的母亲河。行行文字,句句歌词,多么令人感慨,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丰水兴利保发展

    (一)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很少有哪一种资源像水一样,对人类文明进程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常识: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煌煌五千年文明,因水孕育,受水滋养,随水奔腾,与水共存。

      几千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文明的根基,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兴而百业旺,水利兴而天下定,水利兴而人心稳。

      (二)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在古圣先贤眼中,水之利害,关乎社稷安稳、国之气运。

      回望过去,兴水富民、兴水强国的事例灿若星河;披览史书,因水利废弛、水旱灾害频繁,引发的社会动荡乃至改朝换代不胜枚举。

      (三)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将水利提升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

      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水利建设任务艰巨,要求更高。

      (四)河南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水利事业发展具有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南北,水利枢纽地位极为突出。

      建设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水利是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打造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水利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走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水利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水利建设使命崇高,责任更大。

      (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已成为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发展河南水利,要站位全局、拓展境界、与时俱进,从国家层面来认识河南水利工作的极其重要性,增强大水利的意识,形成大水利的规划,创建大水利的格局,集聚大水利的合力。

      (六)历史推动着水利的发展,时代呼唤着水利的发展,人民企盼着水利的发展。重任在肩的河南水利,承前启后,锲而不舍,以务实重干、发展为民的精神、气势与韧劲,在不断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的道路上砥砺奋进,谱写出一幅幅盛世治水的磅礴画卷——

      水利孕安澜。2361座水库星罗棋布,130条骨干河道得以治理,1.63万公里干支流河道堤防重新加固,防洪减灾的骨架初步形成。黄河多次在河南境内决口、改道,平地行舟赤地千里的悲剧不再上演;淮河流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十年就有九年荒的惨景一去不返。

      水利保粮丰。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21万亩,保障了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超千亿斤。以全国1.42%的水资源量,生产了10%的粮食,养育了全国7.7%的人口。

      水利促发展。人工天河红旗渠烛照青史,小浪底水利枢纽造福百姓,南水北调工程润泽中原,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水利惠民生。2.3万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大功告成, 2898万乡亲告别吃水难;16.2万丹江口库区移民和谐迁安,旧貌换新颜; 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以治理,荒山披绿,源清水秀。

      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川……“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宏大构想,逐步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七)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尤长。我省水利发展虽然令人鼓舞,但仍需头脑清醒,常怀忧患——

      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我省的心腹大患。从历史经验看,我省大约56年一次大旱,45年一次大水,60年左右发生一次特大干旱和特大洪水,此旱彼涝,旱涝交错,“75·8”特大洪灾,1986年~1988年大面积旱灾,至今让人刻骨铭心。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的话,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过是一个杯底,而我省的人均水资源仅仅是杯底的1/5。更为严重的是,我省44.4%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已威胁到城乡饮水安全。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我省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大多水利工程靠吃老本,用的是大跃进的水,种的是学大寨的田3000多万亩耕地仍然望天收,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后劲不足。

      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大量田间工程上级投入少,基层投不起,农民干不了,水利设施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水利建设仍然乍暖还寒。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我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羁绊,用水方式粗放、污染严重,仍然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软肋。

      (八)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水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从四面八方步步紧逼。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水危机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危机,因为它会直接导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健康危机乃至生存危机。有专家断言,在许多现实和潜在的忧患中,水危机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忧患之一,是实现强国梦的巨大障碍。

      唤醒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加快水利发展,转变用水方式,已经到了一分一秒都不能拖延的时候了!

      (九)水的危机,暴露出粗放的发展方式。水利的困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的误区,根子是领导方式、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的问题——

      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治水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对水利建设口头上重视、思想上漠视,强调得多、落实得少,表态得好、支持得差。一些地区基层水利单位人才短缺、后劲不足。

      目光短视、急功近利,发展方式粗放。一些地方高耗水、重污染项目屡禁不绝,造成水质污染及资源性短缺。

      开采过度、保护不力,监督管理不严。掠夺式开发及人为破坏造成河道断流、湿地减少、水域被侵、地面沉陷,水土流失严重。

      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体制改革滞后。很多地区水事权划分不清、部门职责交叉、办事推诿扯皮。

      凡此种种,造成我省用水需求加大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生态脆弱与开发过度并存,污染治理与超标排放并存。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水危机咄咄逼人,正在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逼迫我们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上全方位转型。

      (十)古代的中国人曾把这里称为泱泱大国,意思是我们生活在水的中央。今天生活在大国之中、大河之南的每一个人都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与身边的水究竟如何和睦相处、共生共荣?

      趋利避害可堪大智大勇,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解决当前水利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平衡,必须准确把握国情、省情、水情的深刻变化,推动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在转中寻良策,在转中谋发展,在转中抢先机,在转中求突破。

      (十一)破解水利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发展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什么样的领导,采取什么样的转变方式,关系我省水利发展的前景和成败,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重水,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对水利建设的重视要毫不动摇,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心要坚定不移,大干水利的热情要持之以恒。

      惜水,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节约水资源。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着力强化工业和城市节水,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观念,严控高耗水、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摒弃拼水耗的非科学发展之路。

      护水,像对待生命家园一样保护水资源。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现水畅其流、河复其清,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

      管水,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管理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努力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以用水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用水方式。转变用水方式,不仅考验水利的应急抗灾能力,考验水利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同样考验各级政府和水行政部门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能力。

      重塑人与水的关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人水相争向人水和谐转变。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建与管的关系,按社会规律办事,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创新工程管理体制,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转。

      协调近与远的关系,按发展规律办事,从过度开发向合理利用转变。让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适应,使河湖开发利用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

      理顺控与调的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发挥公共财政主导作用,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又推进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十三)加快用水方式转变,根本目标在于不断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开创水利建设新局面。

      省长郭庚茂寄语我省水利: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水利新蓝图,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夯实农田水利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结合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保障防洪安全。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积极打造战略枢纽,保障供水安全。以小浪底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依托,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原有水系为构架,进一步强化我省南北调配、东西贯通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将河南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

      大力发展生态水利,保障生态安全。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水资源保护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东风劲吹,潮涌中原。工程建设上有大举措,资金安排上有大投入,水资源管理上有大动作,改革创新上有大突破,基层服务体系上有大跨越,河南水利,红旗招展如画。

      (十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最好的时代。中原经济区方略已定,水利发展机遇空前。这是奋发有为的岁月。河南,大兴水利的思想在统一,大干水利的合力在形成——让江河更加安澜、山川更加秀美、人民更加安康,河南水利风鹏正举,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