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微信
  •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 当前位置:首页|党的创新理论|正文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新十八谈•国土篇

    发布时间:2012/10/11 9:00:00

    地发千祥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对土地都有着近乎图腾的顶礼膜拜,都有着融入血脉的眷恋情结。

      一方水土,孕育了无数俯仰天地的风流人物、文明华章;一片沃土,又承载着多少改天换地的拼搏奋斗、光荣梦想;一抔热土,还激励着亿万中原儿女振兴崛起、走向辉煌。

      土地之,重中之重。粮食安全,重任在肩,坚守红线,服务发展,容不得一丝懈怠,岂敢有任何闪失。

      土地之,忧中有忧。毁耕失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祸国殃民,受不可持续之苦,断子孙万代后路。

      土地之,难之又难。人多地少,压力骤升,土地有限,需求无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待求索。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涉及民生。土地哪里来,情牵百姓之根本;粮食怎么保,维系国家之命脉;空间如何用,事关科学之发展。

      走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夯实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基础。珍惜土地,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线。对土地要讲科学利用,永续使用;对耕地要讲千方百计爱护,坚定不移保护。

      垒土必惜其贵。把寸土寸金铸为理念,保护有责,保障有方,用好有限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重土必尽其用。把寸土寸金化为行动,统筹兼顾,节约集约,提升利用效率,拓宽发展空间。

      守土必严其责。把寸土寸金定为制度,开源节流,增减挂钩,严格依法办事,落实监管责任。

      裕土的《方式一转天地宽》一文警示我们:在土地问题上,我们有多少紧迫感?有多少危机感?有多重的使命感?有多强的责任感?它提醒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宝贵的耕地资源丧失掉,决不能以破坏和浪费土地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它还鞭策我们:只有将寸土寸金牢牢镌刻为发展的座右铭,中原沃土才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出财富,生长出和谐,生长出幸福。

     

    方式一转天地宽

      (一)空间,万物生息的舞台;土地,人类永恒的母亲。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古往今来,我们的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筚路蓝缕,披星戴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捍卫这个锦绣的家园,呕心沥血,慷慨捐躯;多少个文人骚客为这片美丽的桑梓地,挥毫泼墨,激扬文字……

      探究朝代更迭治乱兴衰的历史,最深刻的动因往往发端于土地;解读盛世强国繁荣崛起的密码,最强大的支撑始终离不开土地。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土地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省。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温家宝总理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拉开,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河南,迎来了加快科学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审视脚下的中原大地,一个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开发难度很大。

      建设用地压力巨大。河南是发展中大省,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加快发展任务紧迫,建设用地需求刚性增长。

      生态保护亟须空间。不牺牲生态和环境,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环境美化、休闲娱乐等,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同样需要土地和空间。

      (四)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对于有一亿人口、人均耕地较少的河南来说,要实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粮食安全,既要有效保护,守好耕地闸门红线,又要有序开发,打开科学发展的富裕之门

      土地哪里来?这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等不起、拖不得的重大命题,也对我们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方式转变,河南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

      保红线效果显著。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全省耕地稳定在1.2亿亩,基本农田稳定在1.0175亿亩,为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发展成绩斐然。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及时落地,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0.7%提高到2010年的39.5%

      促转型持续深化。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5年来提升了近90%,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初步形成。

      (六)新一轮发展风起云涌,产业转移加速,用地需求骤增,土地利用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值得警惕:

      思想观念有误区。一些地方包括管理部门和用地单位往往实用主义当头,只重局部,忽视全局;只顾短期,不顾长远,没有把土地问题作为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来对待。有的只顾抱怨指标太少、管理太严,有的甚至把土地调控与加快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发展方式有偏差。一些地方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多占地、高消耗的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急功近利,项目雷同,直接或变相以零地价招商;城市发展无视自身土地状况,片面追求外延扩张……

    能力素质有短板。一些地方习惯于使用新增用地搞建设,不愿意盘活存量拓空间,一边抱怨用地紧张,一边大量闲置土地;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政府土地储备等手段解决审批时间长与项目落地急的矛盾;不能严格落实规划与标准控制,对不合理用地要求姑息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