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微信
  •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 当前位置:首页|党的创新理论|正文

    开辟三化协调新境界——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九

    发布时间:2012/8/30 9:00:00

    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

      两不三新三化协调之路,是中原儿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走好这条路,关键在协调。

      协调是发展思路,是发展要求,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的。

      协调即天人合一,协调乃政通人和。协调发展就是快求好,好求稳,稳求变,变求新,新求兴。

      河南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使引领的作用更突出,主导的力量更强劲,基础的地位更牢固。

      不协调发展,三农问题难解,三化之路难行。

      走好这条路,就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

      (一)科学发展,鲜明的时代主题。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魅力独显。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部署,也是持续中国模式的核心所在。

      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省委立足基本省情、直面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亿万中原儿女用行动诠释科学发展的生动读本。

      走好这条路,关键在协调。

      (二)万物和谐,协调的理想境界。

      “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历史的智慧启示我们:世上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从先贤哲学的和美意境,到当今科学发展的和谐要求,协调——集中体现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在持续不断的协调中实现新的动态平衡。

      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方能达于和谐和美之境地。

      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充分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更好协调,取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发展领域诸要素的亲密融合。

      协调,和解之桥,和谐之舟,和平之途。

      (三)协调发展,世界之难。

      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兼顾的、均衡的,否则就是畸形的、失衡的、倒退的,甚至是短命的。

      历史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看国际,马尔萨斯幽灵尚在游荡,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依然存在,全球金融风暴余波未息;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伴随贫富差距扩大的窘境还在延续;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警钟长鸣。

      看国内,一些地方工业化与粮食安全之间失衡,城市化进程与三农发展失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失和……过去20多个粮食主产省,现在只剩13个;过去十几个粮食调出省,现在只剩6个;昔日南粮北调,如今北粮南运 

      看河南,一些地方曾陷入发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尚未破解,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的新四难接踵而至。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理性审视河南,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三新三化,就搬不开横亘在道路上的巨石;没有协调发展,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四)三化协调,创新之路。

      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大格局。

      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引领富有创意:重在统筹,意在一体,力在互动,强在集约,求在稳步,效在和谐

      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引领富有内涵:着力构建涵盖新型农村社区的五级城镇体系;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互促共进;着力实现更均等更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

      河南的新型工业化,新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

      河南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在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

      新型城镇化涵盖新型农村社区,河南首创;新型城镇化放在三化之首,独一无二;新三化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决议,影响深远。

      新三化是总结提升,更是发展宣言。两不三新三化协调,闪烁着智慧,满含着期盼,凝聚着责任,浸透着担当,肩负着奋斗,蕴酿着辉煌。

      (五)三化协调,崛起之路。

      中原兴,中部兴,中国兴。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已经突破简单的行政区划概念,成为以河南为主体,包括冀、鲁、晋、皖部分市县的经济区域。

      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不仅是河南课题,而且是全局问题;不仅是紧迫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协调发展,是破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一体,实现全面小康的奋进之路。

      协调发展,是突破工业发展瓶颈,推动集聚集约、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跨越之门。

      协调发展,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一体连双化、一肩挑两头的畅通之桥。

      协调发展,是有效破解发展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和谐之道。

      协调,挥洒今天的汗水,孕育明天的希望,书写历史的创造,奏响科学发展的乐章。

      (六)三化协调,探索之路。

      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社会实践路径的选择,也是人们自主的抉择,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

      三化协调,是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无先例可循。

      协调之路复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约束加剧;收入水平提高伴生的城乡差距拉大。

      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协调之路艰巨。发展空间明显拓展与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并存;发展优势凸显与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并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持续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迫切并存;改革向纵深推进与利益关系调整难度加大并存;民生改善步伐加快与群众诉求增多并存。

      对此,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协调之路漫长。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等不起,慢不得,急不了。推进路上,既不能等靠要、被动走,又不能大跃进、急行军、毕其功于一役,务必实事求是,遵循规律。

      对此,必须有清醒的头脑。

      (七)艰难之中,孕育转机。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希望往往在迷茫失落中诞生,办法常常在山穷水尽时浮现,这是善于把握机遇者的前进法则。

      对河南而言,三农问题突出,恰恰为三化协调发展孕育了可能、可行的突破口。

      中央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河南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提供了强大战略支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河南提供了强劲发展动力;历届省委省政府持续探索,为河南积累了宝贵发展经验……

      多年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抓机遇,强忧患,重规律,顾大局,善创新,担责任,立足求实,旨在为民,谋求经济社会大发展,致力富民强省新跨越;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三化协调,正逢其时!

      (八)强化之中,整体推动。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有的放矢,箭无虚发。

      瞄准一个目标——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新三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区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优势彰显。

      坚持三个强化——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城乡共同繁荣。

      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者具有整体性,推进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三者具有融合性,推进须城乡统筹、工农一体、产区互动、渗透贯通;三者具有持久性,推进须可持续发展,产业和社区都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立足当下,着眼长远。

      (九)转变之中,提升水平。

      选择两不三新三化协调之路,是对固有理念的突破,对传统体系的超越。走好这条路,亟须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领导方式转变。

      认识能否与时俱进,施政能否顺势而为,直接关系党的领导是否科学有效,也决定着三化能否实现协调。

      转变领导方式,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重点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现阶段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

      (十)协调之中,彰显能力。

      知协调,见情怀。三化协调,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农民,核心在利益。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深情、对工作的激情、对发展的责任,是推动三化协调的重要精神支撑。感情在、气势在、责任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传统在,就能真正形成心向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活力,保证转变方向明、目标准,协调动力足、效果好。

      善协调,显境界。三化协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破解发展难题,要科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集聚与扩散、补偿与约束、合作与竞争、公平与效率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凝聚上上下下的力量,站位全局,立足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和行政藩篱,让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

      促协调,需勇气。勇于冲破僵化保守的思想禁锢,敢于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化解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尤其要完善和创新政绩评价体系,从侧重唯GDP转向注重考核质量和效益指标;从侧重片面抓经济转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抓;从侧重考核短期指标转向考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标。

      (十一)着力协调,一招引领激活全局。

      三化协调,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协调并非平均用力、不分轻重缓急,而是突出重点、因时因地,在分类推进中求得协调。走好新型城镇化引领这招棋,就能布好三化协调这个局,结出共同富裕这个果。

      我省城镇化率低,短板很短,必须补长;发展环境不优,产业格局不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好的项目不愿来,必须优化;土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必须拓展;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需求潜力十分巨大,必须激活。

      盘活全局,有赖于新型城镇化引领。

      成功的引领,对工业发展是强劲支撑,对农业结构是重大调整,对农村进步是深刻变革,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力提升。

      成功的引领,代表着先进思想观念的引领,先进文化软实力的引领,先进科学技术的引领,先进管理方式的引领,先进生产方式的引领,先进生活方式的引领。

      这种引领,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强有力的推动。

      (十二)着力协调,一个要领推动发展。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

      重在持续,持续的是科学发展的意识、思路、举措、进程,始终坚持不争论、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重在提升,提升的是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效益,提升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路所在;

      重在统筹,统筹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重在为民,始终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个重在的核心是持续,持续的关键在协调。不协调,不持续,提升、统筹、为民、振兴都难以实现。

      一任接着一任干,我们站在了新起点;

      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开启了新征程;

      一以贯之谋发展,我们锁定了新目标。

      (十三)着力协调,一种形象辉映蓝图。

      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前提在转变,核心在引领,遵循在要领,关键在实干,务实发展需要务实重干。

      干,就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遵循规律,勇于创新。

      干,就要忠诚履职,尽心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

      干,就要注重持续,锲而不舍,保持韧劲,勇于担当。

      干,就要科学运筹,有效运作,说到做到,说好做好。

      务实发展是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一种责任,要出实招,求实效,办实事,创实绩。

      (十四)着力协调,一条路子赢得前程。

      “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的殷切重托,也承载着中原崛起的光荣与梦想。

      透过历史的时空隧道,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此路非走不可,不走没有出路,走就一定走好!

      走好这条路,要有顺应期盼、造福百姓的大情怀;

      走好这条路,要有胸怀大局、承诺践诺的大担当;

      走好这条路,要有破解困境、攻坚克难的大智慧;

      走好这条路,要有不懈探索、孜孜以求的大思维;

      走好这条路,要有除旧布新、深入变革的大手笔;

      走好这条路,要有坚定不移、强化引领的大气魄;

      走好这条路,要有统筹兼顾、协同运作的大境界;

      走好这条路,要有务实重干、持续求进的大作为。

      (十五)大河奔流何壮哉,大路朝天向未来。

      开创这条新路,河南引世界瞩目;

      持续这条新路,河南让国人惊叹;

      提升这条新路,河南正雄姿英发!

      凝神聚力谋发展,政通人和兴中原。

      中原儿女满怀信心,大步迈向灿烂辉煌的明天!